圖為水下繪圖。 林波 攝圖為文物沉水狀態。 林波 攝
  中新網寧波7月11日電(林波)“我看到覺得非常漂亮,考古的魅力在於發現。”7月11日,浙江省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、“小白礁Ⅰ號”沉船考古發掘項目領隊林國聰望著出水的青花瓷由衷地感嘆道。據初步統計,截至7月6日,“小白礁Ⅰ號”出水文物(含石板材)共計1050件,這為研究清代中外貿易史、海外交通史、中國古代造船史和寧波“海上絲綢之路”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。
  據瞭解,“小白礁Ⅰ號”沉船遺址位於寧波市象山縣石浦港東南約26海裡的北漁山島海域,是一艘從寧波港始發,前往東南亞一帶的木質遠洋商貿運輸船,因故沉於清代道光(1821—1850)年間。
  據悉,該沉船於2008年首次被髮現,2009年實施了重點調查和試掘。2011年,國家文物局同意“小白礁Ⅰ號”項目立項,這是浙江省第一個正式獲得國家批准立項的水下考古發掘項目,也是國家文物局確定的“十二五“重點水下考古項目之一。2012年6至7月,“小白礁Ⅰ號”船載文物發掘工作啟動實施。2014年5月21日,“小白礁Ⅰ號”船體發掘工作啟動展開。
  林國聰表示,“小白礁Ⅰ號”是一處具有較高歷史、科學和藝術價值的珍貴水下文化遺存,將為研究清代中外貿易史、海外交通史、中國古代造船史和寧波“海上絲綢之路“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。
  據初步統計,截至7月6日,“小白礁Ⅰ號”出水文物(含石板材)共計1050件,出水文物包含青花瓷、五彩瓷、紫砂壺、玉石印章、西班牙銀幣等。
  據瞭解,此次“小白礁Ⅰ號”考古突破以往單純依靠文博系統技術力量的傳統做法,充分吸納社會力量共同參與。本次“小白礁Ⅰ號”水下考古不僅調遣了北京、山東、浙江等地的水下考古隊員,同時還彙集了中國科學院、浙江大學、交通部廣州打撈局等8家科研院所的技術人員。
  謝越亞是交通部廣州打撈局的一員,有著20年潛水經驗的他負責“小白礁Ⅰ號”潛水打撈這塊。他介紹說,在打撈過程中他們發現一塊長14.25米的龍骨,但是這塊龍骨即使是16人也難以搬動。“我們在保護文物的前提下,設計了簡易吊架,使得龍骨能安全出水。”
  目前,“小白礁Ⅰ號”已出水船體構件244件,包括龍骨、肋骨、隔艙板等。經多位國內權威古船研究專家分析,“小白礁Ⅰ號”既具有水密隔艙、艌料捻縫、鐵釘連接船板等典型中國古代造船工藝特征,也保留了一些國外的造船傳統,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、科學和研究價值。(完)  (原標題:清代沉船“小白礁Ⅰ號”出水千餘件文物(組圖)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r76trdld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